净利润大幅度下滑94%,这是五矿稀土2013年上半年交出的成绩单。而这也是自去年年底五矿稀土借壳*ST关铝上市以来,公司交出的第一份半年报。
第一份半年报即遭遇净利润大幅度下滑,背后凸显的是整个行业低迷不振的局面。事实上,由于受到今年上半年稀土价格一路下跌的影响,整个稀土行业的情况均不容乐观,除了五矿稀土以外,包钢稀土、厦门钨业、广晟有色的净利润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重组后首份财报亮相
作为南方最大的中重稀土分离加工企业之一的五矿稀土,遭遇了重组首年即净利润下滑九成的尴尬局面。
8月18日,五矿稀土公布了2013年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6559.70万元,较去年下降了88.89%;实现净利润1017.55万元,较去年下降了94.46%;基本每股收益0.011元,下降了94.69%。
五矿稀土在半年报中解释称,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为稀土市场持续低迷,稀土产品销售数量、价格及毛利率同比下降较大以及部分产品存在跌价准备情形。
“营业收入同比下降明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公司2012年已完成重大资产重组,故本期营业收入数为置入稀土资产本期实现数,而上年同期营业收入尚包括置出铝资产实现数,另一方面本期稀土市场持续低迷,稀土产品销售数量、价格下降。”公司在半年报中称。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日来稀土价格近一段时间价格回升较为明显,但是依然无法弥补公司在上半年的惨淡经营。
“半年报主要针对的是1-6月的业绩,而整个行业的涨价从时间上来看来得太晚了,公司业绩不好看属于非常正常的现象。”富宝资讯行业分析师张贝贝告诉记者。
而一位常年从事稀土行业的业内人士则告诉记者,五矿稀土的业绩大幅度下滑完全在情理之中,重组的时候它对今年的预期就是下滑的,而且另一方面来说,在重组之前,五矿稀土的业绩也一直不怎么稳定。
数据显示,五矿稀土2012年全年净利仅为2.8亿元,较前一年有着明显下滑,跌幅达到68.87%,而这一数字却在2013年半年报中进一步加剧。
“五矿稀土自从去年借壳*ST关铝上市以后利润大幅度下滑,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去年同期营业收入包括置出的铝资产价值,而另一方面还是因为稀土上半年的低迷气氛所造成。”卓创资讯稀土行业分析师边彬彬告诉记者。
据悉,今年上半年稀土行业不但价格重新回到2011年暴涨前的起点,同时也使得稀土企业面临着价格倒挂、利润大幅下滑的尴尬境地。“虽然比白菜价要好一些,但总体上仍处于持续的低位。”边彬彬说。
而上述业内人士也告诉记者,尽管目前稀土价格出现回升,但是可能只是由于国内开展私矿打击行动而造成的短时间性的上涨,整体上来看,依然没有实质性利好对价格进行支撑,因此五矿稀土接下来的情况仍然很难说。
行业困局凸显
不仅是五矿稀土,今年几乎绝大部分的稀土企业的半年报都出现了明显下滑。
8月15日,业内龙头企业包钢稀土也发布了自己的半年报,半年报显示,公司2013年上半年净利润下滑了33%,营业收入也下滑了23.27%,而这也是包钢稀土继2012年报以来第二次出现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双双下滑的局面。
与此同时,厦门钨业此前也公布了半年报,其显示,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117.57万元,同比下降77.69%。其中,稀土产品今年上半年继续低迷,销售价格及销售量同比出现大幅下降,导致下属公司福建省长汀金龙稀土有限公司因经营亏损及计提存货准备亏损1.09亿元。
除此之外,广晟有色、太原刚玉、科恒股份、江粉磁材等多家公司也都宣布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大面积的业绩下滑凸显了整个行业所面临的困顿局面。
“整个稀土行业的低迷,主要是受困于整个行业秩序混乱和产能过剩的影响。”边彬彬说。
据边彬彬介绍,现在整个稀土行业的秩序比较混乱,黑矿走私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而这一做法打压了国内稀土价格的同时,也造成了稀土企业的业绩严重下滑。
据了解,整个稀土行业长期存在着私采滥挖和走私等问题。目前从海关统计上来看,稀土出口量正在萎缩,但国外的稀土供应并未因此受到影响,而据相关人士透露,大量的稀土正在通过非正常的渠道源源不断向国外输出。
“高额利润和充足货源让很多人铤而走险。稀土材料厂商为了赚取差价和避开国家税收,宁愿冒险从私矿购买原矿石,这已经成为市场的潜规则。”国内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稀土贸易商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而除了走私之外,产能过剩也是整个行业迟迟难以解决的顽疾。数据显示,中国是稀土资源大国,占据全球23%的总量,却承担了世界90%以上的市场供应。目前全球稀土产能包括私矿在内大约为20万-30万吨,而全球对稀土的需求量是十几万吨,供应量远远高过需求量。
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陈全训也对外透露,目前国内稀土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已经处于较为严重的状态,产能利用率不足40%。
“稀土行业一方面面临着这些大环境因素的困扰,另一方面,从行业自身来看,下游需求疲软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边彬彬说,“整个稀土行业的产品应用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也缺乏有效需求拉动点。而新能源汽车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从目前来看,由于面临着产能无序扩张、应用逐步疲软等方面的多重困境,这个在当时被寄予厚望的行业在近两年价格的大起大落中不断萎缩,陷入衰退。
不过,也有不少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伴随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行业的开采、冶炼和流通的整治力度,以及稀土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稀土行业的生产和流通秩序以及下游需求将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好转,整个行业的希望和转机仍然存在。
“微信已经发展两年,对于其他服务商来说,已经有些晚了,易信当务之急,还是拓展用户,只有实现了一定的用户规模,才能够继续发展下去。”艾瑞分析师陆静雨认为,易信部分服务主打免费策略,虽然是噱头,但是由于部分用户的需求,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按照网易和电信的规划,易信初期发展目标为6个月内实现注册用户1亿户,活跃用户5000万户。不过对于易信后续的业务方向,双方除了表示会更加开放外,并没有透露更多信息。
在易信高调向微信宣战后,想要动一动腾讯奶酪的还不仅仅是网易。
就在易信发布的次日,阿里巴巴[微博]CEO陆兆禧发布内部邮件,力推一款名为“来往”的移动IM。这款App去年7月上线,功能和微信基本重合,但阿里一直未投入资源进行大力推广。阿里方面表示,尽管腾讯在移动IM上一家独大,但其他企业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尤其微信5.0开启支付功能,开始转向商业化,却在体验上欠佳,除了《打飞机》外,新功能模块缺乏亮点,且微信表情收费也让用户纠结。如此直白地直戳对手痛处,在阿里的公关行为中着实不多见。
巨头捧场的理由
尽管易信背后的互联网企业是网易,但实际上,被卷入这场移动IM大战的绝非仅仅是网易一家。在易信的上线发布会上,搜狐CEO张朝阳、360总裁齐向东、京东高级副总裁蓝烨等不少互联网大佬都意外现身,前来为易信站台。
“这不是单纯的捧场,这是个信号,说明在移动IM领域,大家都还有自己的算盘,我们曾经以为这个领域的战争已经结束了,现在看来还未必。”一位投资界人士分析说。
两年前,微信上线仅仅半年,用户数便突破1500万,三倍于先于自己面世的米聊,彼时,投资界就达成共识:移动IM的战争已经以腾讯的胜利而告终。此后,除了定位陌生人交友,和微信走差异化路线的陌陌、友加等App,移动IM领域几乎没有投资消息曝出。
上述人士分析,“QQ在PC端是公认的全网公敌,凭借社交功能积累的庞大的用户数,腾讯可以轻松侵入游戏、广告、电商等各个领域,什么赚钱做什么。各家在PC端已经吃了亏,在移动端,自然不愿意再重蹈覆辙。”
在面对外界对于易信的种种质疑时,网易CEO丁磊就直接反问道,“你们就希望易信不成功么?你们就希望微信垄断么?”打破腾讯的垄断,这或许就是网易吸引潜在盟友的最佳理由。
一位手游开发者表示,“微信的游戏中心已经上线,又迅速蹿红,网易和搜狐也是以游戏为主业的,而且不仅游戏,网易和搜狐的新闻客户端也在被微信的公众号分流;而360手机助手实际也是手游平台,等微信的游戏中心开放平台后,两者就会成为直接的竞争对手;至于京东,腾讯的易迅根本就是小号版的京东,微信给易迅导流想来也是迟早的事。反抗腾讯的理由真是每家都有。”
移动IM是不是金矿
商场上向来是无利不起早。在腾讯已经一家独大的情况下,各家仍想入局,除了防御腾讯还有利益驱动。
易信上线三天,网易的股价就上涨14%,市值增加12亿美元。“资本市场对于社交工具,对于移动IM还是很有热情,这里面确实有想象空间。”前述投资界人士评价说。
由于微信的商业化才刚刚开启,因此目前仍然缺乏可参考的财务数据,但从国际同行的表现看,移动IM的商业化问题似乎已经有了答案。
日本的知名移动IM应用厂商Line集团2013年Q2的财报显示, Line该季度营收为128亿日元(约合1.323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348.9%。其中游戏业务贡献5370万美元,占比53%,另外的一半收入则来自贴图表情商店和企业营销。
在8月5日上线的微信5.0版,腾讯推出了游戏中心,也正式拉开了微信商业化的大幕,两款游戏《打飞机》和《天天爱消除》迅速风靡全国,内置道具收费的《天天爱消除》上线两周就将一众老牌手游甩在身后,高居App Store畅销榜第二,吸金能力似乎已经初露峥嵘。
事实上,包括游戏、增值服务、广告营销、电子商务、O2O、支付等在内的各种互联网盈利模式,都被资本市场看做是移动IM可能的盈利渠道,而这也正是资本市场对移动IM狂热的原因。
然而对于移动IM的商业化潜力,业内也并非一边倒地看好。 一位熟悉腾讯的业内人士就向记者表示,“在PC端,即时通讯软件是极少数能长期占据用户任务栏的软件,但在移动端,所有App都在用户桌面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离用户更近了,体验也更好了。”在该人士看来,不少IM在商业化道路上的对手,在由PC端迁移到移动端之后,实力不减反增。
“移动IM或许的确是个金矿,但开挖的难度其实很大,Line目前取得突破的领域也只有游戏、表情、企业营销,且营收的绝对数值还并不大,涉及线下的O2O、移动支付也未有进展。如果说已经火爆如微信在商业化道路上都如此小心谨慎,进展缓慢,那就更别说其他移动IM了。”该人士总结道。